曾经在广西日报上看过一篇文章,叫文如其人?很有趣,谁收有的?拿出来看看啊!
好象是2001-2002还是2003年的了,我剪下来了 ,可是在家里,我现在又想急用,郁闷,谁有的速度贴出来啊。不胜感激!
参考答案:是这个?
文如其人,是很能说明“人”与“文”的关系的。诗言情,歌咏志,文学是人学,则具体地说出了这种关系。
这里的“文”不仅指文章,而且包括书法、绘画、音乐等一切人创造的艺术品。“文”在哪些方面“如人”?即作品的思想、品位、风格等。而“人”则是指人的道德、品质、性格、风格等。既然文章犹如写文章的人那样,那么,反过来说,有什么样的人品,就有什么样的“文品”了。虽然,伟大的人品不一定产生伟大的作品,但伟大的作品必定产生于伟大的人品。
因此,要做出上等的作品,首先要锻造出上等的人品。
然而,一些人则对“文如其人”的说法不以为然,认为作品是作品,人品是人品,人品优劣无所谓,只要“脑子灵光”、“会弄技巧”就能出好作品。持这种态度的人既不注重人品修养,又想用三流的人品创作出一流的艺术品,结果“吐不出象牙”。于是只好耍些小聪明,玩文字游戏,标新立异,采用荒诞形式,编织荒诞故事,甚至展示庸俗和色相。“痞子文学”、“用身体写作”、“消解崇高”、“嘲弄理想”、“荒诞行为艺术”就是具体表现。毋庸讳言,这样的作品会随时间的消逝成为过眼烟云,既不能成为当代的主流,又不可能在历史上留下地位。
有人说,作品比到最后是比人品,此话有真知灼见。因为所谓“文”的一切技巧都是可以模仿学习得到的:你用“新潮”,我用“后新潮”,你用“现实主义”,我用“后现实主义”,你用“意识流”,我用“蒙太奇”,来得到都很快……绘画上的一些赝品常常可以达到乱真的地步,专家也难辨真伪。惟有人品不能模仿,高下总是泾渭分明的,一些人善于伪装,但不能长久,终究会露出马脚。且不说“文如其人”-低下的人品不可能创造出高品位的作品,即便一个品格低下的人有某部作品由于某种原因而有“卖点”,成为“畅销书”,这就伟大了吗?读者或许为了了解他人有多臭而读他的书,但却是一边读书一边骂娘。这样一来,除了能赚点稿费版费,对社会读者无益。
那么,什么叫人品?什么样的人品是上乘的人品?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品的内涵除了先天赋予的“动物性”———例如由血质造成的性格特征和先天遗传的“智商”外,本质是它的社会内涵。虽然不同的时代对人品会有不同的要求和内涵,但是构成“好人品”的基本要素却不管什么时代都是大抵相同的:这就是对国家民族忠勇,对人诚实,对事公允,于社会有责任感,于自己自省自律。而对于作家而言,这些要素还要演变成对真善美的执著向往和追求,对假丑恶的抗拒和鞭笞。古今中外的大家,都具有这种品质。李白的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的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陆游的忧国———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鲁迅爱憎分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因而被中国人民称为“民族魂”……他们的作品人品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
作家作品的任何问题,都可以从构成人品的这些要素的缺陷中找到源头。例如,一个对国家民族不忠的人,就不会热诚传播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历史观,反而会热衷于否定民族优秀文化,“消解崇高”“嘲弄理想”“颠覆历史”;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就会对火热的社会生活视而不见,对人民的需求冷漠不关心,而埋头“私人化写作”;而作家不能做到对真善美的追求,那就会是非不分,好坏不论,把垃圾当宝贝,甚至靠“身体写作”打江山。
作家艺术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应责无旁贷地给人予思想道德智慧之光,照亮人的心灵,使人心明眼亮前行。因此,要求作家具备比一般人更好的人品。如果不能“更好”,不做作家也罢,反正有三百六十行任君选择。一些作家感叹:做作家越来越难,出作品越来越难。这是真正领会了做作家的真谛的:他们知道,作家无论如何总是要给人有价值的东西,这就难。而一些人则认为做作家容易,只要能拿起笔写就行,这实在是对作家称号的一种糟践。
读者少一两个作家无所谓,而多了一些专门提供“垃圾作品”的就令人生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