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评价 潭嗣同 是文章
众所周知,梁启超和谭嗣同是戊戌变法中的两位先驱。其中,梁是变法的主要发起者和领导人,并在变法失败后坚持和自己的维新式君主立宪制观点;谭则是变法的主要思想者和组织者,在变法失败后作为六君子之首英勇就义,召起了人们爱国的热潮,点燃了日后革命的火种。无需置疑,他们都为变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们两个人,结局却是截然不同的。
在西太后决定兵变之前,康、梁、谭等变法领导人都已从光绪的衣带密诏和民众的流言中得知了事泄。光绪密劝“三日之内出逃”。康、梁风行雷厉,迅速逃往日本,准备往后死灰复燃。谭嗣同在他们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留者,无以酬圣主。”于是作为“留者”,他毅然留了下来。他坚决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就这样地去了,而梁启超却继续主持变法。当我们现在看到那时的风云,该怎样评价谭和梁的行径呢?谭的话是否有矛盾呢?
和谭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梁贪生怕死;和梁来比,我们也许可以说谭木讷不化。但是,从整个历史来看,变法需要谭嗣同这样舍己为公,用自己的鲜血来换取民心的;也需要有梁启超这样的人,以保存实力,东山再起的。如果没有谭嗣同,变法行动必将像他所说的那样因为无流血者,国之所以不昌也。变法失败时,就是需要这样一位有号召力的人的死,来唤起人们对变法需求和信任。没有谭,那么梁启超就是上天入地,也无力阻止变法的早早草草地收场。要进步就是需要有所牺牲,这是历史的必然性。
但是,谭的另一句话说得更有道理: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梁启超就是此“行者”。要使变法再次成功,就必须要保存实力。因此,梁启超无可厚非地作为“保留品种”留了下来。虽说梁最后还是没有力挽狂澜,再次发动变法,但是,谭嗣同的眼光是相当有远见的。全像他那样就义了,当然不可能“图将来”。但是,他选择了自己留了下来以酬民心,梁启超去继续他们的事业。这,都显出了他舍己为公的精神。
在知道了梁和谭的事迹后,我们的同学不是笑谭“愚鲁”就是骂梁“怕死”,但是,宏观上来看,变法有谭嗣同,又不能缺梁启超。历史也就是这样,既要歌功“舍己为公”的壮烈,又要发扬“东山再起”的魄力。但是,两者不可兼得而不可缺一,不是吗?
谭嗣同选择英勇就义,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民族气节和变法的决心,这无疑是对顽固派的有力冲击,而且坚定了仁人志士的变法救亡的决心,但是,谭嗣同把变法失败归结为中国历来没有为变法流血牺牲者是片面的,但他的死,正表现了中华儿女不怕牺牲的英勇斗志,他死得其所。
如果谭嗣同和梁启超等人一起逃跑,也不失为明智之举。这样,一来可以为变法保存有生力量,有望他日东山再起,为中国尽力,又可以减少牺牲。
但是,不管谭嗣同的选择如何,都已经成为历史,站在今天的角度,我们仍然视他为英雄,戊戌变法的流血牺牲者。
为什么是谭嗣同
□唐汉霖
谭嗣同,中华民族史册永存的英雄!
谭嗣同,当代青年心中不朽的偶像!
在高考场上,我以“永远的谭嗣同”为主题,以古体诗的形式热情讴歌了这位永耀史册的英雄,并幸运地荣获作文满分。
翻开历史长卷,走进历史故事,中国近代史上有着太多的血泪。谭嗣同就是这些血泪故事中的英雄,让人永远铭记的英雄!
当列强利用我们的四大发明,造出坚船利炮,而我们连火柴都不知怎么造的时候;
当列强利用我们的四大发明,航天航海,而我们只知道利用罗盘,看“风水”的时候;
当“边声四起,烽烟弥漫,尘埃满地,横尸遍野”的时候———
中华民族的一批有识之士,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冒着生家性命的危险,挺身而出,力主变法,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谭嗣同本是世家子弟,通洋务,精佛学,父亲是湖北巡抚,如果他想要谋一官半职,可以说垂手可得,可以居高官而无忧,享奉禄而无愁。然而他却不拘泥于功名利禄,积极投身维新变法。在俗者看来,他是家庭的叛逆者;在庸者看来,他是朝庭的叛逆者;在智者看来,他是民族的脊梁!
谭嗣同,面对国运衰危,人民困难,时常感怀。既有对民族的感伤,也有人生的奋斗愿望。他在诗中写道: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家梦三槐。金衰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优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这首诗苍凉、哀怨、沉郁、忧伤,但也雄健。他知道变法是“和天斗”,希望渺茫,但他“愿身成骨骨成灰”,这凝聚了全部的文思,表达了强烈斗争的牺牲精神。其实,即便“骨成灰”仍是铁骨。
一切在意料之中,由于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派疯狂反扑,变法失败了,他也随之入狱。在狱中,他沉思———沉思变法留给历史的意义;他用深沉的眼神,打量每天升起的朝阳,他深信,泱泱大中华只要有国人的奋斗,就会如朝阳之蓬勃!泱泱大中华只要有国人的奋斗,就会如日中天!
于是他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遗书,既表达了对妻子的深爱,又表达为中华长存视死如归的精神,他在书中写道:此身虽去,此情不渝。小我虽灭,大我长存。……真可谓来得从容,去也洒脱,以身殉道,求仁得仁。
死期的临近,他没有半点胆怯、犹豫、后悔。读他在狱中的题壁诗,不得不为他的民族精神所感动。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他的笑声,在时间的长河里化作汹涌的波涛,永远澎湃!他死后,革命运动风起云涌,革命志士前仆后继。历史不会忘记,历史让我们铭记,那段屈辱的岁月中,发生过多少凄美的故事,凄美的故事背后,又有多少不屈的灵魂。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