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生养之神(也就是道)是永恒常在的,是万事万物的母体,是根本,玄奥幽深.虚静无形,但是用之不可穷尽这是老子在描写"道" 告诉我们万事万物的本来...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02.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真正的“道”被废弃了,才出现了“仁义”的说法智慧出现后,就有了“大伪”因为亲属之间不和睦了,才需要用孝慈这样的观念来约束大家国家昏庸混乱时,才会出现所谓的忠臣总的来说,这仍然体现的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即...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八章
03.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04.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 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 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05.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不出什麽东西 就叫做无相 听之不闻曰希 听不出什麽声音 就叫做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 (搏另本作抟) 摸不著的东西 就叫做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 以上三样 无相无声无形 就...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四章
06.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 世人皆注重於宠爱与羞辱的差别 所以一旦遇有外来的宠爱或是羞辱 就感到惊慌而不知所措 贵大患若身 而圣人就不同了 对於别人的宠爱 就好像我们有这个身体一样的祸患 因为人身是四大(水火风土)假合...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07.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三十辐 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车轮要三十支径木 插入中间的轴心 这个车轮才有作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制造盛物的器具 要留个中空的地方 这些器具才能盛物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
08.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
09.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此言知进而不知退者之害,诫人当知止可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者,谓世人自恃有持满之术,故贪位慕禄进进而不已。老子意谓虽是能持,不若放下休歇为高,故不如其已。倘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即若李斯临刑,顾谓其子...查看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第九章
10.
对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社会/学生的看法公民道德建设纲要》中写道∶“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作为中华民族道德经典的最优秀的代表——《道德经》,是“道”的具体化,她从人与万物的本源——“道”上阐述了道德的规律,指出万物本源“道”的行...查看完整版>>
对老子《道德经》与现代社会/学生的看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