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译成现代文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苟子•修身》:“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中庸》:“修道之谓教”
《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参考答案:“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教育的作用在于①传递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社会规范,使人类社会得以延续;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培养相应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③在阶级社会中,培养具有统治阶级意识的统治人才,为巩固阶级统冶服务;社会成员通过不同程度的教育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地位的变迁。
“以善先人者谓之教,以善和人者谓之顺。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修身》)这里的“善”是指主体交往时所怀有的情感,它包括良心、责任心、同情心、义务感等。荀子认为这种“善”是主体间互相认同的心理基础,也是自我对他我和社会所应持有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主体间缺乏这种“善”,就会使交往发生扭曲变形,乃至流于“谄”或“谀”。因此,荀子反对以敌视的心态窥测他人,而主张在交往时做到“崇人之德,扬人之美”(《不苟》),以善良的愿望和宽容的胸怀接纳不同的交往主体。即:“君子能则宽容易直以开道人,不能则恭敬绌以畏(敬)事人”(同上)。荀子所以把善意、宽容等情感因素作为进行友好交往的心理基础,是因为他已经观察到主体间的感情对答活动,即所谓:“善生养人者人亲之,善班治人者人安之,善显设人者人乐之,善藩饰人者人荣之”:“不能生养人者,人不亲也;不能治人者,人不安也;不能显设人者,人不乐也;不能藩饰人者,人不荣也”(《君道》)。他从情感世界的对待关系上论证与人为善的必要性,这不仅高扬了友好交往,而且也使孔、孟所构设的交往观得到了进一步充实。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工作,就是赔养学生的优点,而补救学生的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