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历和我们用的日历的差别
傣历
傣族的传统历法。傣语称祖腊萨哈,意即小历。是一种阴阳合历。其起源可上溯至周秦之际,现行傣历则始于明代以前。它的年长度为365.25875日,月长度为29.530583日,以公元638年3月22日(唐贞观十二年戊戌闰二月初二辛巳)为历元,累计至1980年4月15日泼水节末一日满 1342年。每年分冷、热、雨3季,平年皆12月,月序由6月始,顺序至 5月止。单月为大月30天,双月为小月29天,隔4~5年有一次8 月大月。 每月又分“ 月出”与“月下”两个半月,望日(十五日)之后称“月下一日”,顺序数至晦日,并使用七曜(日、月、火、水、木、金、土五星)纪日的周日法。19年置7个闰月,皆置闰于9月,傣语称闰年为双九月之年。泼水节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末一日为新年,固定在傣历6月6日~7月6日之间推移,具体日期根据太阳运行位置决定,与月相变化无关。傣历中使用一种自建元以来逐日累计的纪元积日数,用来安排历书和计算日月行星的运行位置,甚为方便。傣历月份一般比汉族夏历早3个月,置闰之年比夏历早一年。由于采用早朔,月出一日(初一)不一定是日月合朔的日子,故与夏历日序有时有一日之差。傣历又吸收汉族夏历中干支纪时的方法,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互搭配,得60个数首尾循环,用以纪年和纪日,用12地支纪月,并使用12属相纪年岁。傣历干支约于东汉时由汉地传入,使用年代早于纪元纪时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