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的作用
中医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中医所描述的脾的形态,和现代医学中的胰腺类似,而脾的功能与胃肠有关。如脾的阳气能温煦鼓动胃的受纳与小肠的分别清浊的功能;脾气的转输直接关系到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的代谢等。从上而知,中医的脾,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与现代医学的脾脏不同,不能将两者混淆。
中医认为脾为脏、属阴,主运化,喜燥而怕湿;而胃为腑、属阳,主受纳,喜润而怕燥。牌与胃不但在经络上相互沟通,它们的功能属性相反相成,彼此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1)胃主受纳,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如前所述,就是胃有接受容纳饮食物及初步消化的功能;脾主运化,就是脾有将胃和小肠内的饮食物进一步消化,并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以营养各个组织器官,维持生命所需能量的功能。胃受纳和脾运化两种功能共同协作,才能保证正常的消化吸收。脾或胃无论哪一方面功能失调,都会影响消化吸收而产生相应的病证。如胃纳反常可出现食欲不振、食量减少或多食易饥等症状,而脾运失调则表现为食后腹胀、便溏等现象。受纳和运化经常相互影响,如食后不能运化,日久可导致饮食不能纳入。受纳和运化,是脾胃功能的根本;脾胃功能的正常,又是人体气血、营养充足的保证。因此,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2) 胃气主降,脾气主升
胃将受纳而来的饮食物,经初步消化,下降传送于小肠,并使小肠和大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以传送糟粕,这就是胃气主降的功能;脾将饮食物的营养物质上输,通过心、肺的帮助(循环作用)而灌注营养全身,井维持内脏的功能,这就是脾气主升的作用。在脾胃有病的情况下,如果胃气不降,就会出现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胃气上逆的症状,还会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失调,产生便秘、矢气少、腹胀等;而脾气不升反而下陷,则可出现头昏目眩、泄泻、脱肛和内脏下垂等病证。脾气升则强健,胃气降则和安,脾升胃降可保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和排泄,因此维持脾升胃降的正常功能,在调理消化系统疾病中是十分重要的。
(3) 胃喜润怕燥,脾喜燥怕湿
胃属阳,喜润而怕燥,如果胃津(阴)不足,可出现口干舌燥,口渴欲饮,胃中隐痛等现象,故治疗胃的病证多用甘凉滋润的药物;脾属阴,喜燥而怕湿,如脾湿过盛,脾阳受困,则产生头沉、肢重、脘腹满闷、大便溏稀等湿重的症状,因此治疗脾病多用温热辛燥的药物。
脾与胃一脏一腑,脾主运化、主升、喜燥怕湿;胃主受纳、主降、喜润怕燥。脾胃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赖,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胃肠道疾病,可根据上述的不同功能,区别是脾病还是胃病,分别给以调治。但由于脾胃在结构上有经络互相沟通,在功能上相互作用,关系极为密切,故脾胃常常同病,治疗时也多脾胃同治。
西医的脾的功能
(1)滤血:脾内滤血的主要部位是脾索和边缘区,此处含大量巨噬细胞,可吞噬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和衰老的血细胞。当脾肿大或机能亢进时,红细胞破坏过多,可引起贫血。脾切除后,血内的异形衰老红细胞大量增多。
(2)免疫:侵入血内的病原体,如细菌、疟原虫和血吸虫等,可引起脾内发生免疫应答,脾的体积和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体液免疫应答时,淋巴小结增多增大,脾索内浆细胞增多;细胞免疫应答时则脉周围淋巴鞘显著增厚。脾内的淋巴细胞中T细胞占40%,B细胞占55%,还有一些K细胞和NK细胞等。
(3)造血:胚胎早期的脾有造血功能,但自骨髓开始造血后,脾渐变为一种淋巴器官,在抗原刺激下能产生大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但脾内仍含有少量造血干细胞,当机体严重缺血或某些病理状态下,脾可以恢复造血功能。
(4)储血:人脾的储血能力较小,约可储血40ml ,主要储于血窦内。脾肿大时其储血量也增大,当机体需血时,脾内平滑肌的收缩可将所储的血排入血循环,脾随即缩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