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视眼 解释
“左视眼”是一条惯用语,我找不到他的解释和出处。应该是政治上的吧,是什么意思呢?谁在什么文章里用过?
还有,“丢人现眼”中,“眼”是什么意思?是具体指人的眼睛吗?
参考答案:例一:
选拔干部要防治六种“眼疾”
选好选准优秀领导干部,是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考察和识别干部是选拔干部的前提,而看待干部的“眼光”则是识别干部的关键。因此,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防治六种“眼疾”。
一是“近视眼”。有些领导同志患了“近视眼”,只看见自己身边的人,看不见基层的广大干部。在领导身边工作的人,与领导接触多,领导对他们比较熟悉和了解;这些干部也比较熟悉领导的工作思路,彼此在工作和生活中还容易建立深厚的感情。因此,领导对他们往往有所偏爱。而基层的许多干部,平时与领导接触的机会不多,领导对他们了解甚少。在选拔干部时,患“近视眼”的领导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身边的人。针对这一“眼疾”,我们在选拔干部时,不要把眼光只盯在领导机关和领导身边的人,而要拓宽选才的视野,眼睛向下,目光放远,面向基层,去发现和选拔人才。
二是“色盲眼”。这里所说的“色盲眼”,就是不讲政治,不注重从政治上识别干部。看人时,只看干部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不看干部的政治素质。我们在考察和任用干部时,要全面坚持干部的 “四化”方针,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要加强对干部政治立场的考察,特别要注意考察干部在关键时刻,在政治风浪中的实际表现。
三是“左视眼”。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直接。因而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所从事工作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拔干部时,在保证政治合格的前提下,还必须要考察和了解干部的专业知识及业务能力。因此,要选准选好干部,就要克服“左视眼”,既要注重干部的政治素质,也要注重干部的业务技能,果断地把那些思想作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干部选拔上来。
四是“大小眼”。所谓“大小眼”,就是看人不是一视同仁,比如重党政机关的干部轻经济部门的干部;重抛头露面的干部轻埋头实干的干部;重资历高深的干部轻未上台阶的干部。这种划定圈子的选拔方法,使圈内人得到重用,圈外人受到冷落,干部们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地参与竞争,形成了干部任用工作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背离了选拔任用干部工作竞争择优的原则。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我们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扩大视野,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选拔干部。还要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为每个干部提供平等竞争的机会,在赛场上选拔出贤才良士。
五是“老花眼”。一些地方在选拔领导干部时,过分重视资历,论资排辈,他们认为资历深则能力强,年龄大则经验丰富,用死板教条的老眼光看待干部。诚然。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资历的加深,经验会越来越丰富,运用知识的能力会越来越强。选拔干部是要讲台阶、论资历,必要的台阶和资历是干部积累领导经验所需要的。但千万不要搞形式主义,千篇一律,应该是讲台阶而不死抠台阶,论资历而不惟资历。如果台阶过细过繁,太看重资历,优秀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我们要解放思想,坚决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老花眼”,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大胆起用资历浅、能力强的年轻干部;起用做出突出成绩的年轻干部;起用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
六是“大红眼”。“行高于众,众必非之。”嫉妒心理,古来有之。在今天干部选拔和任用上,这种“红眼病”仍然存在。患这种眼疾的人,往往把别人的成功看成是自己的失败,把别人的成绩看成是自己的无能。这种“红眼病”,增加了干部选拔工作的复杂性,使许多优秀人才得不到提拔和重用。因此,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只要是看准的人才,就要大胆起用,即便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也要看大节、看主流、看发展。要严格执行《干部任用条例》,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扫清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种种障碍,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让更多的优秀干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一展身手、竞显风流。
例二:
思想路线不端正,用“左视眼”看问题,就必然会“看啥啥偏”,“看啥
啥右”。
例三:
邓小平讲:“不搞争论,是我的一个发明”。(《邓小平选集》第三卷374页)改革途中一直贯穿着僵化与解放,保守与开放,本本与创新的斗争,有时是激烈的。君不见从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的股份制,从特区的开放到市场经济的确立,都经历了一连串的争论。邓小平讲不争论,一是争论的前提不清楚,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资本主义,由于极左的影响,一些人往往形成左视眼,认为越左越革命,争论来争论去搞不清楚。二是争论来争论去,把时间耽误了,不争论是节省时间干。三是大胆地试,大胆的闯,让群众的实践讲话,允许看,允许试,对了就坚持放开,错了就纠正。不争论不是不要原则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主要看是否由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地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邓小平选集》第三卷372页)
例四:
左与右之分在现代文学史上是从20年代开始的,一群标榜艺术至上的西方浪漫主 义末流的私淑弟子忽然获得了意特沃罗基的大觉醒,一夜之间由艺术之宫杀出,成了 普鲁列塔里亚文艺战士,而按其实质则是取得了俄国无产阶级文学派即简称“拉普”的 真经;按左右的标志分,是左派了。用左眼一瞅,围击的首要目标是鲁迅,鲁迅在左 眼里是右的势力直至推到封建余孽。鲁迅没有变,是英雄们自己完成了从右到左的飞 跃,从左边看过来给鲁迅定的性。即使后来鲁迅被左的阵营引为战友而且面子上备予 尊崇时,鲁迅依然必须横站着作战,以防从右边和左边射过来的明箭和暗箭,这是鲁 迅多次在文章和书简中叹诉过的。因此,戏一开幕,谁左谁右,明左暗右,形左实右, 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胡涂账。更由于如鲁迅所形容的,英雄们是踏在文学船和革命船 两只船上的,文学的左右和革命的左右在性质上不能完全一致,否则就不会有鲁迅逝 世那年的两个口号之争了。有一点无可怀疑的是,踏在两只船上的更能左右逢源,见 机行事的余地也更广阔。鲁迅逝世以后,踏两只船的人纷纷踏上了革命船,这之间又 经过“抢救”的站队,忽左忽右地更令人眼花缭乱。50年代是革命船拖带文学船了, 一些人掌权,有了当年恫吓过鲁迅的“实际解决”的能力。又以现在的共识,那时起 是奉行着一条极左路线的,站在革命船上指挥文学船的指导者自然也一律是左视眼; 身居指导,谁左谁右,角色一律由指导者派定。派定角色要有个“说法”,鲁迅牌自然 是有力的说法,这才有了上述鲁迅看错了人,他的文章系他人所代庖之类的魔杖打倒 异己的故事。
大概的意思就是:"左视眼" :以"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的人。
就举这么多例子了,自己好好理解以下,我的文学水平一般,希望能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