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这3部书的主人公以及简单概括~
要说主人公和简单的概括~概括要100-200字之间~急需~
参考答案:《战争与和平》主要以1812年拿破仑侵俄的战争为中心,叙述三个俄罗斯贵族家族,在战争与和平的年代里,经历生活中无数的苦痛后,终于体验出人生真谛的故事,同时随着主角的命运轨迹,展露出19世纪初期俄国社会与政治变迁的形形色色,记下欧洲历史最动荡的时期,气势恢宏澎湃,无以伦比。
1805年,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即将发生战争。然而在俄国上层社会,人们的生活依旧恬静悠闲,社交舞会照常举行。
青年公爵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决心干一番事业,就提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向前线出发去了,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在奥斯特里茨,他参加联军与法军的会战并受伤。斯托夫伯爵家,他爱上了充满青春活力的那塔莎。爱情使他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生活和事业。俄法战争爆发,安德烈奔赴沙场院,在波罗金塔会战中受重伤。他忽然体会出死亡就是人生的清醒过程。从那一刻开始他的生命慢慢退潮,平静地走到终点。
与安德烈的故事平行发展的另一主人公彼埃尔是个热血冲动、善良真诚的年青人,凭着继承一笔可观的遗产,他成了上流社会瞩目人物。势利库拉金公爵便把放荡堕落的女儿爱伦嫁给了他。意志薄弱但又向往理想的道德生活的彼埃尔在荒淫的贵族群中屡次受挫。卫战争中,彼埃尔组织民团并经受了战火考验。后被法军逮捕。在战俘营,士兵中的宿命论和不抗恶思想使他深受感动。在俄国人民打击下,法军溃败。彼埃尔被游击队救出,返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婚后,他参加了十二月党人的秘密组织,而那塔莎则成为一个贤妻良母。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彼得堡上流社会一位美丽,纯洁而热情洋溢的贵妇人。她16岁时即由姑妈作主,下嫁给比自己年长10岁的高官卡列宁。卡列宁只是一架官僚机器,除了投机钻营,别无所长。结婚十余年,安娜从未体会到爱情的滋味。她只能将自己的全部柔情都倾注在儿子谢辽莎身上。 但是有一天她邂逅了青年军官渥伦斯基,被他的风采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也一见钟情,狂热地爱上了安娜。本来,偷情苟合在彼得堡上流社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事情,但是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却遭到了上流社会的唾弃。其原因并不在于他们的行为是不道德的,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的行为对彼得堡上流社会虚伪、不道德的生活构成了挑战,是因为他们违反了上流社会的“游戏规则”。要知道,彼得堡上流社会虽然是一个男盗女娼的渊薮,但是维持表面上的“体面”却是人人信守的法则。而安娜却在从马赛场回家的路上向丈夫坦白了自己与渥伦斯基的私情,并且要求离婚!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当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更为卡列宁所不容。为了不影响自己仕途发达,也为了惩罚安娜,他坚不离婚,并且不让安娜得到自己心爱的儿子。 更有甚者,在强大的社会压力下,渥伦斯基也动摇了。他开始频繁出入贵族议会,并渐渐将安娜的爱情视为束缚。所以当安娜听说渥伦斯基的母亲正为他择亲的时候,她母于绝望了。儿子与情人,她生命的两大支柱,相继坍塌,她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 小说的另一条主线是围绕列文展开的。列文与安娜一样,也在生活中追寻真、善、美、所不同的是他最后不仅得到了爱情,也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可以说,他的结局是对安娜的探索作出的回答。
《复活》 简介:
作于1889-1899年。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克拉斯诺贝尔斯克地方议会的议员,也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毒害人命案时,发现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妓女流宝芙。他认出了这个流宝芙实际上是多年前他在姑妈家认识的一个养女玛丝洛娃,当时大家叫她卡秋霞。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过她。法庭判处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玛丝洛娃听到判决后呼喊自己没罪。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他回忆过去与玛丝洛娃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愧恨自己过去对她的抛弃,觉得如果必要的话,情愿跟她结婚。他去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告诉他自己怀孕后,得知聂赫留朵夫路过当地不下火车时,去火车站去找,一节一节车厢地找,见到了在车厢里喝酒的聂赫留朵夫,她拍打车窗,但没有反映。她觉得自己受骗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而只是利用男人。聂赫留朵夫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免除徒刑。但玛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玛丝洛娃上诉,但遭到亲友的白眼。上诉没有成功,在炎热的七月,他同玛丝洛娃一道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在这里,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聂赫留朵夫对这几个月来的耳闻目睹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