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反对高考的看法
我不反对高考,因为它在某种意义或程度上也反应了一个的知识水平
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如果能有另一套完善促进高考公平又可用性的方案就好了
全方面选拔人才~!!~~
大家的看法是?????????
参考答案:科举制度在中国是根深蒂固的,从隋唐时期形成至今已是1400多年。用考试的办法来选举人才的确能够促进封建社会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但是,经过多年的演变,它成为了明清统治者控制读书人思想的一种手段,这是很不利于科学与文化的前进的。随着晚清时期西方民主科学思想的传入和不断影响,科举制度终于在维新变法的影响下于1905年废除。
但是,这种用考试来衡量人才的思维却仍然还在。民国时期就专门设考试院来进行人才的选拔和官员的任用,其实仍是一种变相的科举制度,但它融入了新的思想理念,总体上来说还是进步的。
然而,民国基本上是“乱世”年代,许多真正的人才是在战争或政治运动中被发现的,并非是“考”出来的。这其实也从另一角度可以看出:并不一定是要通过考试的才算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继承了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思维,并将之发展为所谓的“全民国考”。这在百业待兴的早期中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促进了人才队伍的壮大。后来,因为“文革”等一系列的政治运动,高考被废止了,中国出现了十分严重的“人才真空”段。“文革”结束后,各方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邓小平更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于是,高考又重新回到可人们的视线中。
今年是高考恢复三十周年,我们都能看到如今的中国是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创新,这有很大一部分是要归功于高考为祖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但是,高考就真的那么伟大吗?明清时期,只考四书五经;新中国高考,只考书本内容。这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也许,很多优秀的高考状元能非常轻松地背出化学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往外有延伸,他们的知识储备就会很“尴尬”。因为老师没教,因为书本没有,因为考试没提……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也正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的最好体现。而现在的学生,为了应付高考,把自己的身体封在学校,把自己的思想锁在课本,终日埋头苦读,只为金榜题名。却丧失了大好的青春,也埋葬了实践的思维。于是,上帝回报给中国学生的是考试能力,计算能力,背书能力世界第一,而创新能力,联想能力,实践能力世界倒数。
古代的科举考试,寒窗苦读十载,只要你一旦能够考取个名次,就会放个官给你做,最小的至少也得是个九品主簿,那些考中状元的就更幸运了,可能变成驸马,可能赐为翰林。而反观现在,学生们苦读十年,考上大学自是皆大欢喜,可是四年后毕业,捧着个红本本站在人才市场喝西北风。
中国的高考,是文化的高考,对于学生的思想辅导却是少之又少。老师家长都把心思放在如何提高孩子的成绩上,而忽视了精神层次的教育,这会导致学生得“小儿麻痹症”——一个脚大,一个脚小。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中国的高考,是相当不公平的公平考试。三十个人一间考室,两个老师监考,还有监控器的监视,外面还时不时的有巡考人员走来走去,统一发卷,统一收卷,再外面还有警察在维持秩序,总之是严上加严,你要是花心思作弊,被逮着了可就是按法律惩治!阅卷的时候,老师不得与外界过多联系,而且,客观题目由电脑评分,主观题目由多位老师评分。总之,公平而且公正!可是,这样的考试就真正是“公平”的吗?就拿06年的高考文科录取分数线来说吧。北京文科重本线是516,天津是477,上海是490,而河南是591,福建是574,湖南是593。也就是说,一个考生如果是北京户口,他的高考分数是550分,那么,他的那个暑假将是非常惬意的在家等待重点大学甚至名牌大学的通知书,而如果他是湖南户口,那么很遗憾,他可能在家十分焦急的查阅各独立学院的分数线,或者已经在教室里痛苦的复读了。试问一下,对于这种高考,我们还能寄以很大的信心吗?
高考是不能废,至少不能废得太急,但是,能不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革呢?(当然,我说的改革不是以前那些换汤不换药的所谓的高考“改革”)能不能别再让广大学子面对这不公平的高考心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