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的演进
起跑的目的是使身体迅速摆脱静止状态,尽可能获得较大的起动初速
度,为起跑后的加速跑创造有利的条件
起跑小史
田径竞赛规则规定400米以下径赛项目的起跑必须采用蹲踞式起跑,并
且使用起跑器.
古代奥运会短跑比赛时,运动员是站立在埋在土里三分之二的石块上等
待信号出发,后蹬石块,冲出起点.十八世纪末叶,短跑比赛时,运动员还
是站在起点,由裁判员喊一声"跑",比赛就算开始,这就是所谓的站立式
起跑(手不能触地面).以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起跑法,如"分手起跑法",
"双方同意起跑法"等.到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用枪代替喊"跑"的口令,
相应地也出现了新的起跑方法.如一手触地面的"半蹲踞式"起跑,后来由
半蹲踞式演变为现在的"蹲踞式"起跑(双手,双脚触地面).第一个采用
蹲踞式(挖起跑穴)进行起跑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是舍里尔(1888年).1896
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上,短跑比赛时运动员大都采用站立式起跑法,在参加
100米决赛的五人中,只有美国运动员特 布克在地上挖了两个坑,双手扶
地,两腿前后分开,高抬臀部准备起跑.他的动作在当时引起观众的好奇和
哄笑,称为"发疯的"起跑姿势.这就是蹲踞式起跑的雏型.由于他的姿势
合理,占了优势,并以12秒的成绩夺取了100米的冠军.以后,蹲踞式起跑
技术逐渐推广.到1927年才有了起跑器,代替了挖起跑穴起跑.1936年第
十一届奥运会上正式被采用.
现代优秀短跑运动员都采用起跑器起跑.安装起跑器的目的是使两脚有
牢固的支撑,形成良好的用力姿势,有利于起跑和起跑后的加速跑.
起跑器安装方法有"普通式","拉长式"两种(如图2)一般采用"普
通式"."普通式"的前起跑器安装在起跑线后一脚半(约40~45厘米),
后起跑器距离前起跑器一脚半;前,后起跑器的支撑面与地面分别成40~45
°角和70~80°角;两个起跑器的中轴线间隔15厘米.
"拉长式"起跑器的安装是前起跑器在起跑线后两脚长,后起跑器距离
前起跑器为一脚长;起跑器的支撑面与地面的夹角和两个起跑器的间隔,与
"普通式"基本相同.
起跑器的两种安装方法各有优点,前后起跑器的距离长,蹬起的时间间
隔长,但后起跑器上的蹬力大,保证起跑时,获得较大的步幅并使步幅得到
均匀的增大;前后起跑器的距离短,蹬起的时间较短,后起跑器上蹬力小,
有利于前10米的速率增长.安装起跑器要适合运动员的个人特点.
起跑过程包括"各就位","预备","鸣枪"(或跑)三个阶段.
"各就位".两手撑地,两臂伸直略宽于肩,两脚紧贴起跑器,颈部与
躯干保持适宜放松姿势.
"预备".从容提臀比肩稍高,肩稍前移,前膝角约90°,后膝角约135
°.颈部适宜放松,脚掌紧贴起跑器.
"鸣枪".两手迅速离地,屈臂有力前后摆动,两脚快速蹬离起跑器,
前腿快速有力蹬直髋,膝,踝三关节,上体保持较大前倾.进入起跑后的加
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