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的历史
知道的说一下好吗?
参考答案:锅巴是民间煮饭贴锅结成的干巴状物。四川叫“锅巴”,江西称“锅底饭”;广东谓“锅焦”;上海则呼“饭滋”等等。四川曾流传“不为吃锅巴,不绕灶台转”,的民谚。
过去,城乡居民都很穷困,锅巴一般不让人随意吃完。往往把锅巴积攒起来,晒干收藏,留待春荒活紧之时,充粮度饥。所以,安徽境内沿江及皖南一带有些人家吃饭时是不准吃锅巴的,他们称锅巴叫“靠山”,看作抵挡饥荒灾害日子的“依靠之山”。
锅.巴.的.历.史
河南省济沅市文物保管所卢化南同志,在黄河小浪底施工区调查文物时,在清河口的一处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一陶鬲片上有一层熟食遗物(即俗称的锅巴),其厚度如纸,而积有十平方厘米,呈黄色。据考证,其年代当在四千年前,古人在刷锅前把鬲打烂,经晒干后,堆积在干燥处保存卜来。(引自《农业考古》1997年第3期“河南济沅发现四千年前锅巴”)
唐宋时,用锅巴作肴撰的烹调方法已经出现,只不过那时是将其作为一种极平常的民间小吃,用糖汁或肉末制汁后浇拌,并无美名传项。一直到了清朝中叶,锅巴入撰的传说才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