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知名大学有几家?怎样报名?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是以历代浙大人铭记的竺可桢老校长之名命名、汇聚卓越人才、实施“特别培养”和“精英培养”的荣誉学院。其前身为创办于1984年的原浙江大学混合班,现任院长是浙江大学校长潘云鹤院士。
一流大学,素以培养造就各界精英和引导社会为已任。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继承竺可桢老校长卓越的办学思想,弘扬浙大的“求是”学风,依托学校强大的学科和高水平的师资,以高端的国际化视野、先进的课程体系,采用多样化培养模式和个性化培养方案,为有才华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挥、潜能充分发掘提供朝气蓬勃、张弛有度的发展空间。
培养目标
秉承“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院训,以“为杰出人才的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宗旨,培养造就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俱佳,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置身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领袖人才。
培养模式
学院实施厚基础、宽口径的大类基础教育与自主性、个性化专业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学院按照 “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和“起点高、基础厚、能力强、努力培养创造欲”的指导思想,在文、理、工三大类平台上进行通识和基础培养。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已的意愿选择主修专业,并进入专业培养阶段,同时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制。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专业导师在深度和广度上提升学生对学科专业情况、个人学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的认识,并指导学生参与个性化学术活动。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除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外,还可获得浙江大学本科荣誉证书。
自2006年起,学院在后期培养阶段,重点构建了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优秀本科学生专门制定了“本科生教育特别培养基本框架”,为优秀本科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学生既可以按各专业普通通道培养,也可以按照长学制(即本硕、本硕博联读,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及双专业、双学位等多通道多规格发展途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学科交叉,以实现多学科交叉复合和创新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
学院特色
一个汇聚精英的群体
竺可桢学院是由全校本科新生中经过严格遴选的优秀学生组成的荣誉学院。选拔工作每年在全国各地高中免试推荐入学的保送生和报考浙江大学的高分考生中进行。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和“自主进出入制”。每年浙大其他学院的优秀学生经考核后可进入竺可桢学院学习,而一定比例的不适应竺可桢学院教学模式的学生可选择进入专业学院学习。
独占优势的教学资源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造就精英人才的关键。学院吸取国外著名大学荣誉学院的办学经验,充分利用了学校优质资源优势,积极发挥各个专业学院的师资特长和学术特长,选聘各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两院院士、长江学者、政府基金奖励学者、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教书育人标兵”等一批学识渊博、思想活跃、经验丰富、对教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同时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为学生授课;并对教师的授课能力及教学效果进行严格的考核。使学院的师资队伍结构独树一帜,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声誉驰名中外。除授课教师外,还建有一支主要由8位院士、9位长江学者和众多博士生导师组成的专业导师队伍。
特色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按照通识、大类、学位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指导思想设立课程体系,体现重基础、宽口径、交叉复合的特点,强化与各专业相衔接的模块化课程。迄今,学院已为学生开设校级以上精品课程38门,并设有全英文授课的课程,聘请了专业的外籍教师,大量采用国际上前沿的英文版教材。强化训练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通过精彩的课堂教学,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学科的认知和兴趣。学生通过修读丰富的文学、艺术类课程提高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在课堂教学之外,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了学术活动、课题研究、工程设计,社会实践,海外交流的机会,锻炼学生创新和实践的能力。
● 丰富多彩的国际交流
以“国际化”为基本的培养目标之一、为学生提供跨文化的交流机会和国际化的实践机会,是竺可桢学院独特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卓越人才培养计划”、“IASTE爱因斯特项目”、“Melton基金会”和“中国企业体验实习奖励计划”等项目,资助和派遣优秀本科生赴香港、国外知名大学、工商企业进行学术交流和工作实践。从2000年开始先后有500多人前往欧、美、澳、亚洲等国家和香港地区进行为期1周—1年的交流学习。近年来,学院每年有150余名同学得到这些令人羡慕的机会。
自主高效的管理机制
大师身边宜聆教,良才座旁好读书。竺可桢学院学生进校后统一集中住宿,以拥有出色的学友和营造最好的学术讨论氛围。届届竺心,新竹节节;精英传承,精彩人生。学院推行本院毕业的优秀学长承但班主任工作及回校举办各类讲座形式,切切实实将学院优秀的精髓传承下去。学校为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校图书馆图书资料的借阅数目上享受研究生待遇;在使用计算机、网络和实验室上享有充分的便利;在享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和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上,学校也向学生提供相应的优惠政策。
学院建有多学科讨论组、灵韵艺术团、法语社、CEO英语挑战者联盟等16个社团。这些社团既丰富学生课余文化,又推动学院学术文化氛围。
● 广阔的发展前景
竺可桢学院学生在校期间,科研与学术成果显著。如2000、2001级学生在校期间,累计发表论文40篇,并有部分论文在IEEE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近三届“挑战杯”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4个、省级奖项14个。近三年来,在国际、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获得国际特等奖3人次、国际一等奖9人次、国际二等奖27人次。
毕业生前景广阔。读研率达80%以上,其中出国读研率在2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
一块沃土
学生在这里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华茁壮成长
一个品牌
以人才的高品质优势建立卓越的社会信誉
一种模式
社会将广泛认同它的教育理念、培养体系和管理方法
● 以追求卓越,培养杰出人才为己任,以自由选择专业和个性化培养的完全学分制取代按专业招生和按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
● 以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和高素质为宗旨,体现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 以让学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具有持久竞争力为培养目标,强调知识面宽、专、交。
● 以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气氛为重点,激发学生的热情、激情和创造力
竺可桢学院将为学生提供:
● 由高水平的教授开设的门类齐全的课程
● 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建立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选择权
● 了解学科前沿和接触研究课题的各种机会
● 使用计算机、网络、图书阅览室和实验室的充分便利
● 享受奖学金、保送研究生各种国内外深造机会的优惠政策
● 优秀学生相互结识的环境和个人特长与身心发展的广泛可能
竺可桢学院要求学生:
● 具有强烈的进取心、求知欲和勇于接受挑战的百折不挠的心志
● 努力培养起责任感,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 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珍惜和利用周围的各种资源
● 不断加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 既有竞争意识,更具合作精神,形成共创大业志向和胸襟
竺可桢学院的选拔机制:
● 每年从全校文、理、工科专业的保送生和高考生中招收优秀的学生,招生规模每年不多于350名
● 选拔工作由专门的委员会主持,综合学习成绩、心理素质和个人特长制订选拔标准
● 实行开放式办学,非竺可桢学院的少量优秀学生经考核可进入竺可桢学院。学院定期对学生进行评价,不适应竺可桢学院学习的学生将分流到各个专业学院学习。
竺可桢学院的培养模式
● 学生进入竺可桢学院后先按大类学习规定的课程。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选择专业并实施导师和个性化培养
●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选修或辅修其它专业的主干课程,学院鼓励学生跨系选课、学科交叉,学生也可提前修习研究生课程
● 学生的学习将不再是单一的课堂教学,课堂外的学术活动、讨论会、学科竞赛、著名学者讲座、课题研究、工程设计和社会实践将成为开发学生潜力、培养综合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
● 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能力将得到科学的训练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 学生有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在需要时可约见教授一起讨论
竺可桢学院的各类培养形式
学院将按大类分成文科、理科、工科混合班等三个门类。
● 混合班。创建于1984年,主要培养具有较强理科基础的高素质工科人才。在工科保送生和优秀高考生中选拔录取160名左右。以“追求卓越”为成才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导师制、流动制。第一、二学年对学生加强理科素质训练,强化基础培养。第二学年末,学生可在全校理、工科各专业内按照自己的志愿选择专业,并通过双向选择确定导师。第三、四学年学生在专业学院实行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
● 文科实验班。以培养学贯中西、文理交叉、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大文科优秀人才为目标。在文,理保送生和优秀高考生中选拔录取60名左右。第一年主要进行公共基础课的通识教育,第二年按学科大类培养,学生可在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管理学、法学、文学、新闻学、哲学、历史等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后二年在专业学院实施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
● 理科实验班。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心理学、地球科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理科优秀高考生和保送生中选拔录取60名左右。采用新的培养模式,学完理科公共基础课后,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在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地理学、气象学和心理学范围内再一次选择主修专业,并有很大比例的学分自由辅修其它专业的课程,具备高层次的竞争力。
竺可桢学院将进一步向国际化发展,聘请外籍教师、采用外文教材和外语教学、选派学生参加国际交流等。竺可桢学院的毕业生前景广阔。如99级混合班122人中有52%免试推荐研究生,25%直接考取国外大学研究生,读研率为85%。历届毕业生中已有300余人出国深造,并在其研究或工作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已成为教授、企业家、管理干部。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竺可桢学院将是追求卓越的莘莘学子的最佳选择。
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竺可桢学院热忱欢迎每一位志向高远的雏鹰俊彦
附:潘云鹤校长在混合班98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1998年9月)
浙大是全国著名大学里最早进行英才教育的学校,而这个英才教育的具体表现就是
创立混合班。混合班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好的印象,国内外许多著名人士都知道
浙大有个混合班。浙大混合班出来的同学,在校内影响也非常大。有很多教授找硕
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都喜欢找混合班出来的,我就是这样。混合班全体学生靠
自己的实践、努力创造出了良好的形象。去年浙大百年校庆,从美国回来的原先从
浙大混合班毕业的许多同学,来这儿找过我,表达对母校良好培养的感谢之情。混
合班是一支荣誉队伍,你们要利用这次的良好机遇,把自己培养成杰出人才。学校
也会创造一切条件,为把你们培养成为又红又专的人才而努力。浙江大学的校训虽
然只有两个字,但意义非常深刻。 求是作风影响了浙江大学整整一百年人才培养
的历史,你们要谨记求是校训,结合国家对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学生的要求,结合我
们对你们的希望,去迎接新的机遇、新的挑战,走出一条杰出人才之路。
两年以前学校研究提出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KAQ),这个
人才模式是基于我们对旧的教育体制的思考上,并结合面向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形
势而提出的。现在仅仅靠埋头读书、完成学校计划的课程,已很难适应社会需要。
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融汇特点非常显著。比如说过去毕业生是分配的,讲
专业对口,分到一个单位,是干一靠子。现在不一样啊!比如说现在你是计算机系
的学生,也许将来是搞经济的,搞市场营销的,当政府官员的等等。在这样的情况
下,你们要具有一系列良好的素质,学校希望你们在KAQ模式培养下成为杰出人才
。
下面我想具体谈一谈这种培养模式的三方面:
就知识而言,过去我们希望学好课本知识,取得好的分数,取得优秀成绩。现在不
但在知识上要求优秀,还要注重结构上的塑造。我对你们有三个要求:一、要有宽
广扎实的基础;二、在某一方面要成专家;三、要有个人特点。不希望混合班培养
出来的人才是同一个样,希望你们按照自己的特点,发展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我
们要求浙江大学最优秀的学生用三年时间完成四年所需学习的内容,出去以后还要
是最优秀的人才。特殊的知识结构,才有特殊的本领。你们的知识结构优于别人,
做出的成就也就高于别人。
如果把知识比作数据库,能力就是输出这个数据库、利用这个数据库、发展这个数
据库。你们不仅要有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实际能力,还要有适应能力,不仅能当
领导者,也能当群体中的一分子。能力的重要性绝不亚于你们的知识。我想特别说
一下,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很重要。在学习、工作中,
你们要用模型的思想去解决新问题,同时把新的知识抽象成模型,充实你们自己的
模型库。我对我的研究生一直强调这一点。
最后一方面就是素质。我们不仅要求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有公共道
德;另外,还要求学生情商要高。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现在是两方
面:一,认识和控制感情;二,移情,即把对事物认识到他人身上,这是一切同情
心,善良行为的基础。希望大家在浙大期间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
各方面素质,包括情商。
你们是混合班的学生,全校的同学都看着你们,学校希望你们成为杰出的人才——
杰出的学者,杰出的科学家,杰出的企业家,杰出的政府官员或其他。你们处于一
个能大有所作为时代,你们要在浙大的几年中抓住机遇,努力学习、生动活泼地学
习,有创新精神地学习,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