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穿帮?
上海话:豁边、穿帮
“穿帮”原指鞋帮穿了,露出了脚。引申就是共同编制的谎言或者是假的什么东西,或者是虚构的什么场景,故事,过程等等被觉察出了真正的一面,或者是露出什么马脚被别人看出底细了等。
豁边和穿帮有时是一个意思。如张三和李四攻守同盟,跟他俩的老婆们说今晚要去单位里加班,其实是去打麻将了。不料当晚单位里还真有事找他俩,到处打电话也找不着。当然俩位夫人猜也猜得出他们在干什么了。这件事情就叫“豁边”“穿帮”。按国标用语,就是“露馅了、暴露了”。
“穿帮”多用于影视行业。
“穿帮”大概可以分为三类:1、镜头内容前后不连贯;2、人物道具变动违反逻辑;3、摄影器材、人员被拍入镜头。
“穿帮”镜头形成于拍摄现场,完成于剪辑台上。通常源于道具、场记、剪辑人员的马虎大意。由于影片的各个镜头是分开拍摄的,如果在拍摄同一景致的镜头之时,画面中的布置稍有差别,就会在银幕上形成一道“硬伤”。
在王颖表现纽约华裔生活的影片《吃一碗茶(Eat a Bowl of Tea)》中有一个镜头。画面上是空无一人的走廊,画外音传来两夫妻的对话。对话进行到一半,墙上挂的抹布却像变魔术一样换了个姿势。很明显,剪辑师在这里把两条同一内容、先后拍摄的素材剪辑在了一起(对话是后期配上去的),机位、灯光都没有变化,但那块抹布却泄露了一切。
违反逻辑的穿帮则多源于剪辑师的疏忽。在影片《拯救大兵瑞恩》中,当温·迪塞尔扮演的士兵因为救法国小女孩而牺牲后,小分队只剩下7个人。但是在此后紧接着的一个全景画面中,我们仍然看见8个美军排成队形在草原上前进。
不过有些“穿帮”镜头,导演也难辞其咎。在经典科幻片《星球大战》的一个镜头中,一群帝国战警冲入一扇门,其中一个家伙居然直直地撞在门扇上,然后摔倒在地——你别不相信,这个查理·卓别林式的镜头就这样保留下来了。乔治·卢卡斯真是百密一疏……
其实在以上三类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错误。这就是影片内容与史实不合,或出现了不符剧情发生年代的景别、道具或对白。在奥斯卡最佳影片《勇敢的心》中,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王子妃产生爱情。而史实中这位有“母狼”之称的女人,却是在华莱士死后才嫁到英国。在另一部历史传奇片《盗贼王子罗宾汉》中,凯文·科斯特纳的装备中出现了望远镜,一下子把发明望远镜的时间提前了几个世纪。《泰坦尼克号》中的杰克在劝说露丝不要跳海时,为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闲扯自己曾掉入威斯康星州一个湖中——但那其实是个人工湖,“泰坦尼克号”沉没5年后才被注满水。
最可怕的是在影片《珍珠港》中,当女主角在二战期间第一次踏上夏威夷的土地时,镜头掠过一些建筑物,其中一座建筑物的铭牌上刻着“1953年”……
·“穿帮”的意义所在
如同基因的错误和突变会推动物种进化一样,与胶片伴随始终的“穿帮”,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电影艺术的发展。
在电影艺术的婴儿时期,以“杂耍”面貌出现的电影是无所谓穿帮的。当时有一部取材于《圣经》的影片《基督受难记》,原始拷贝经过多次放映后磨损严重。某位放映商竟然把它胡乱重接了一遍。结果影片闹出大笑话,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场面竟先于耶稣走向刑场的镜头出现。而在另一部影片《拿破仑在枫丹白露》中,用来替代墙壁的幕布居然被风吹起了皱纹……正是这种荒唐令越来越多的电影人无法容忍,他们开始对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磨、力求完美。而电影艺术本身,也随之不断进步。
20世纪初,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在一次拍摄街景中的马车时,胶片突然卡住了,当故障除时,一辆灵车恰巧走到了镜头前。不久,当梅里爱放映这段胶片时,银幕上突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奇迹:一辆马车居然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变成了灵车。正是这个“穿帮”激发了梅里爱的灵感,让他发明出了“停机拍摄”的特技。“穿帮”推动了电影技术的革新。
时至今日,电影艺术已经发展到了先人望尘莫及的地步。但对“穿帮”的发现与讨论仍然不断迸出思想的火花。而有些“穿帮”被解释清楚之后,更令我们看到创作者的匠心。一些人曾经指出《巴顿将军》中的北非德军驾驶的是美国出产的M48型坦克(兵器常识永远是“穿帮”讨论的热门话题),但深谙历史的人马上指出:这一型号的坦克成形于巴顿逝世那年,因此后人便用“巴顿”作为它的绰号。导演在这里是宁愿违反史实,也要向自己的传主致敬……
让我们记住一句话:只有那些优秀的影片,才会被观众一再认真地去寻找“穿帮”。
如同《黑客帝国》中与枪枝不相匹配的子弹;如同《好家伙》中罗伯特·德尼罗会变换颜色的领带;如同《卡萨布兰卡》里的汉弗莱·鲍嘉在大雨中离开巴黎时,身上那件永远淋不湿的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