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虐
是有点自虐狂的征兆。按精神分析理论,是幼时肛门期心理冲突(情结)的再现。性格特点内向而压抑,不善于对外表达自己的感受,自虐之所以引发快感,有潜意识的需要和利益。这是医生说的话,什么“幼时肛门期心理冲突(情结)”?这些话什么意思?还有,医生说“建议你寻求地面上的心理治疗”,什么意思?
参考答案:在回答问题前,有一个善意的忠告:不要再看这位心理医生了。
所谓“自虐”,更准确的术语是“受虐”。有受虐倾向的人,会在生活中不断寻求被虐待,不过对受虐的需求和感受各不相同。
最常见的受虐现象表现在性生活中,有性受虐倾向的人,只有在躯体痛苦甚至被折磨时才能体验到更充分的性快感。这种情况下,对受虐的追求是意识主动过程,因为受虐者可清晰地感受到被虐待所带来的快感。
除性生活情境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表达受虐的需要,比如生活中总是遇到“虐待、折磨”自己的男女朋友,总是陷入痛苦的关系或情景中,总是遭遇失败,总是受伤害等等,不一而足。这类情况下,对受虐的追求是潜意识主动的,受虐者反复地遭遇此类情境感到非常痛苦,可厄运总是频频而来。这是因为,第一,寻求受虐是潜意识过程,所以受虐者的主观意识没有感到愉快,相反是痛苦;第二,同样因为寻求受虐是潜意识过程,所以尽管受虐者感到非常痛苦,可厄运仍频频而来,因为受虐者在潜意识中追求受虐。
施虐和受虐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受虐者也会施虐,施虐者也会受虐,只是侧重不同,而且受虐本身就是对自己施虐。
施受虐有可能来自肛门期的冲突,也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施虐和受虐是精神分析理论中非常复杂的概念,至于为什么人会需要施虐和受虐,不是短篇文字可以说清楚的。
所谓肛门期的冲突,简而言之:孩子长到3-4岁时已经可以控制大小便了,这种控制是人一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控制自己”带来的兴奋和快乐。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受到挫折或者经由控制得到了过多的满足,肛门期冲突则无法顺利解决,进而会以不同的形式被隐藏起来,成年之后,它有可能相机而动。
控制和施受虐有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所以一些存在“肛门期冲突”的个体可以表现为施受虐的倾向。
无论施虐还是受虐,都曾经是生理过程,并且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施受虐倾向,不足为虑。当然,如果经常遭遇痛苦,个人也迫切渴望摆脱痛苦和反省自己,心理治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可是,这位医生还是一个没有入门的医生(如果你在北京,我甚至能猜到这个医生可能姓赵)。因为,他所说的话是不应该讲给求助者的,首先,这些话未必准确,其次,容易让求助者感到莫名其妙甚至感到不必要的恐慌,三者,对于患者有害无益。
至于“地面上的心理治疗”,除了推测,无人知道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求助者无法理解的医生不是合格的医生,求助者对医生的不理解也往往标志着医生并没有理解求助者
我不能确定我的话是否准确,是否合乎你的情况,如有不妥或冒犯之处,请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