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镜王蛇为什么得名?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形态特征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种。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中毒症状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状烧灼似剧痛,10天后局部坏死。肿胀达于躯干持续约 18天。全身水泡,皮肤及皮下组织坏死通常是咬后第 5天出现。创伤要几个月才痊愈。生活习性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白昼活动。主要捕食蛇,偶尔吃蜥蜴等。卵生,7~8月产卵20~40枚于枯叶筑成的窝内,卵径65.5 mm×33.2 mm。亲蛇有护卵习性。 估计数量估计国内野外已极少。PS:原贡献者原文如下:最令人恐怖的莫过于其受惊发怒时的样子,其身体前部会高高立起,颈部变得宽扁,暴露出其特有的眼镜样斑纹,同时,口中吞吐着又细又长、前端分叉的舌头。眼镜王蛇同样具有上述眼镜蛇的大多数特点,只是体形更大更长,颈部扩展时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但它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眼镜王蛇多栖息于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区,多见于森林边缘近水处,昼行夜伏,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地区。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它们要么逃之夭夭,要么成为眼镜王蛇的腹中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