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旋律电视剧?
什么是主旋律电视剧?
参考答案:电影创作繁荣是理论和评论发展的前提
文艺批评的突破和建树,通常是一场思想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产物。"五·四"文化运动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学的繁荣所带来的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化和批评理论发展,有目共睹。20世纪40年代延安根据地文艺创作的活跃和工农兵文艺理论的确立,同样体现了两者相辅相成的关系。
就电影艺术的百年历程而言,创作启发理论,创作推动理论,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至少在20世纪上半叶传统电影理论的发展,是和各次重要的电影创作高潮紧密相关的。苏联学派的探索、法国和德国的先锋派实践、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创作直接导致了蒙太奇理论、先锋派理论和真实美学的建立。法国新浪潮运动的前前后后都跟现代电影理论休戚相关,法国电影手册因此而享誉世界。20世纪60年代的这次艺术运动真正用得?quot;理论触发灵感,创作滋养理论"这句回味无穷的格言。
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以评带论,在评论中透发理论思辩,一向是中国电影理论的文体特色。即使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大声疾呼,提倡论、评分家,各司其职,但潮起潮落之后,似乎仍难改变这种思维的习惯。这正如美国电影营造英雄神话而中国电影始终以道德神话为主类型一样,文化的河床总是体现出一个民族传统精神的流向和走势。
20世纪30年代中国影评异常繁荣,可以说是中国电影批评美学的第一个高潮,社会学评论应运而生且成为一种习惯的模式,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这和当时电影创作迫切地关注民族救亡、电影和民众的卫国情绪密切结合是一致的。不可否认,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中国电影第二个理论和评论高潮,这一场充满活力的电影美学大讨论,同样是电影创作的活泼和繁荣带来的结果。1982年,前辈影评家钟惦斐著文《电影评论有愧于电影创作》,足见其形势喜人,形势逼人的风起云涌。
20世纪80年代,电影理论和电影创作紧密配合,水乳交融,是一些电影人至今常常留恋怀念的。资深理论家、导演张骏祥以《用电影手段完成的文学》为题,谆谆告诫后来者要注重电影的文学价值(实质是指思想内容),但命题关乎电影本性,当即引发一场热烈而又深广的学术争鸣。青年评论家朱大可对谢晋电影模式提出尖锐而又中肯的批评,持续数月之久的诸家辩论,无论对创作者本人或是论者、观众,都引发深省。检讨所及,远远超出谢晋电影本身,撼动了中国主流电影传统模式的稳定形态。
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导演如谢晋、谢铁骊、汤晓丹等人,欣逢盛世,再现青春;第四代导演初登银坛,一吐压抑既久的艺术心声;而第五代电影却接踵而至……创作态势多元并存,理论、评论跟踪辩析。因此,20世纪80年代生动的体现?quot;创作激发理论,理论回应创作"的交流关系。
20世纪80年代围绕着电影本体论为中心,既吸收、评介外来文论,亦涌现本土著述。在10年左右时间里,不但对经典电影理论充分地辩析,而且补上了现代电影理论因文革十年留下的空白,大致赶上了国外研究的步伐。这10年间出版了大批电影理论论著、译著,而且培养了一批年青理论和评论家,他们当下正是中国电影理论界的中流砥柱。全国各高校文科系、院渐次开设了电影课程,迈出了电影理论机构化的最初步伐。
9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和电影批评的互动关系
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电影动荡起伏、分流更新最激烈的10年,也是创作和批评关系变化层出不穷的10年。由于新因素的生长太快,电影创作多元化的形势始料不及,经过10年的孕育和阵痛,到了1999年,中国电影创作和工业体系,已经走到了脱胎更新的前夜。
在20世纪90年代,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主旋律电影,明确迎合市场的娱乐性电影,力图贴近现实、触摸社会问题的写实性电影和反映另类心态的体制外电影……形成了多元并存的局面。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多元、自主、独立的文化潮流更是不可避免的趋向。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主管部门以创作规划,资金、技术投入和发行保证为手段,强势领导弘扬主旋律的电影产品。而且,此种领导和规范,一直贯串在整个90年代之中。只不过,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全球一体化进程与中国社会之关系迅速加深,弘扬主旋律进程本身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在90年代初期,弘扬主旋律是跟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摄制计划紧密关联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旋律定义越益科学和准确,题材范围也因社会反馈而越益广泛和丰富。它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描写重大历史题材的电影,由聚焦于中共的革命斗争史、胜利史和领袖人物的传记,而变为90年代后期将民族精英人物,也构成为历史题材影片中的一个部分。宏大叙事历史视野之拓宽,尽管在电影领域比较迟缓,但毕竟在20世纪的最后时刻开始呈现,这是一个民族进入新世纪的精神跨越的表现。
第二,道德伦理片中的英雄平民化、叙事悲情化和语态亲情化,使主旋律的道德宣扬与中国电影传统类型得以结合,取得了社会宣教和市场效益合一的目的。
第三,主旋律电影的娱乐化变异。既使革命历史和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