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籍为何驱车到无路而痛哭呢?
他为什么要到路的尽头而哭呢,哭什么呢?原因?
参考答案:首先是"阮籍"
应该说魏晋涌现了不少知识分子但他们大多以狂放不羁著于世,留给后人的往往是其酒后乖僻的言行举止.但并没有提出什么特立独行尤其是游离于儒家正统外的思想。首先罢黜百家已经很长时间了,世上的读书人基本上都奉儒家为正统了.
再者虽然也是战乱但分裂程度远没有春秋时期厉害,(五胡十六国也就一共十六个而已,时间也不是很长)并且各个相对长期稳定的政权(魏,东西晋),都是奉行既定的儒家正统的集权统治.不会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其实很多知识分子的古怪行为有的正是对这种高压统治的反常形式的抗议.而十六国时期的中原,虽然分裂程度不及春秋,但战乱造成的破坏程度可要大的多,而且多是少数民族政权,相对文治较弱,大部分知识分子也逃到了南方,时间本身又短当然不会出现文化上的兴盛了.
魏晋,政权更替频繁,没有统制的束缚、皇家的标准,思想自由开放。文化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文学、思想、美术、书法、音乐都诞生了影响后世的大家。
魏晋时代,由于政治黑暗,战争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虽然汉武帝时期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但毕竟是刚刚确立儒家正统,时间不长,大多知识分子,面对官场腐败,人民困苦,大多开始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怀疑,为什么信奉儒家思想社会还这么黑暗,为什么儒家强调“仁”,百姓还这么苦,大多知识分子就对儒家思想产生了动摇。阮籍坐车随便走,走到没有路了,就大哭,就是对自己从小的信仰产生了怀疑的表现,一种茫然无助,不知道该怎么样了。
从曹丕的好色,曹植的《洛神赋》,到竹林七贤,都不在由衷的信奉儒家了,认为人的永恒不在于道德的高尚,中国古代评价圣人的标准都是以道德。而魏晋时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特例,就是把评价人的标准从道德变为了才学,曹丕就认为“皇帝又能怎么着,万是不朽的是诗文。”
同传统儒学相反,强调人的个性,追求人的独立,不再是儒家强调的“为国”这种集体主义的东西,很像西方文艺复兴。在今天看来,很具有借鉴作用,值得提倡。
《洛神赋》、《孔雀东南飞》都只追求爱情的,也是追求自由、独立的表现,也是对儒家有一方面的否定。
从怀疑“儒”到“辩证法”到“人的觉醒”到追求最终的“人的独立”,从强调社会到强调个人,从“气节”到“才气”。
魏晋时代中国思想刚刚确立,好像一个人15、6岁时候,体现了青春中国的自由、叛逆的性格。你只要想这是一个青春期的中国,文人们作出任何怪诞的事都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认为中国文化真正开始于秦汉,《剑桥中国史》就是从秦汉开始的,后来再追加的先秦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