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的制作方法
具体需要哪些材料,制作的步骤 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的
参考答案:中国传统弓是由多种材料粘合而成的复合弓,其制作过程复杂、所用材料繁多,并且做工、选材都要依据适宜的季节和气候。
(1)竹子:做弓用的竹子多产自江西省,那里产的竹子比较粗壮、结实耐用。通常以敲打竹子听其声音是否清实的方法来评价竹子的好坏。最好选用采伐后经过一年阴干的竹子。上下两端粗细不匀或中间部位有虫眼的竹子都不能用于做弓。在购买竹子时要考虑损耗。
(2)牛角:一张弓要用两只牛角,且要选用长度在60公分以上的水牛角。目前北京的购买价每只约30多元,牛角多出自湖北。由于现在杨福喜常托人代购,故所收到的牛角中,何时割下以及是否都是成对的牛角都不太好掌握,只能以大致相当的长度而成对选用。
(3)牛筋:牛筋是制作弓体中非常重要的弹性材料,取自牛背上紧靠牛脊梁骨的那块筋①。牛筋买回后放在房沿上风干,风干到八九成,用粗湿布把它裹上。接下来的工作是砸牛筋,如果住在农村就方便了,可放在碾子上碾。但北京没有碾子只好用木锤子砸,力量不可过大,还要慢慢砸。因力量太大就把它砸碎了, 而慢慢砸可以把它砸劈。砸完之后可看到筋已被劈成一条一条的状态。然后一点一点地撕,撕成所需要的粗细,最后变成一丝一丝的。撕筋的过程是一个慢工,旧时常由妇女来做。弓箭大院里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好汉子一天撕不了4两筋”。把撕完了的筋打成捆,待用时提前把它泡在水里,泡的时间越长越好。旧时弓箭大院里的店铺门口常年有泡着的筋。到用时需要用净水冲洗,用起来效果非常好,铺②起来的弓也非常光滑。如果筋泡的时间不够长,师傅会说那筋“比较脏、硬、不滋润”,用它做成的弓,弓面可能会出现一道一道的裂纹,他们常称之为“水裂子”。(4)鳔:“鳔”是北京弓箭大院的师傅们对粘贴各种材料所用的动物胶的称呼,它是弓箭行业里非常关键的材料。一张弓所用鳔的份量很大,常有“一张弓4两鳔的说法”。而且鳔的质量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做弓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弓箭行业中最早使用的是鱼鳔。鱼鳔是非常好的粘贴材料,其制作方法主要是选用大王鱼(中文名:大黄鱼,学名:Pseudosci aenacrocea)的鱼泡熬制。先把鱼泡用清水洗净,再用温水泡,使其涨开。泡一段时间后,用慢火熬。待熬到一定程度后捣烂过滤,以除净渣滓及硬块。使用时可加开水稀释。鱼鳔虽是弓箭制作行业中首选的粘合胶,但现在多用猪皮鳔。按杨福喜的说法,鱼鳔不用快一百年了。谈起现在所用的猪皮鳔,还有一段发明的历史。在弓箭大院里的一次聚会用餐时,一位伙计爱吃猪肉但不爱吃猪皮,他就将猪皮吐在桌面上。等第二天人们收拾桌子时,发现猪皮非常牢固地粘贴在桌子上。由此一位姓齐的伙计萌发了用猪皮熬制猪皮鳔的想法,经过尝试,成功了。他把做出的猪皮鳔分送到各个弓箭铺免费试用,等他们觉得可用后再付钱。这种方法也被杨师傅所沿用。制作时先将猪皮用碱水洗净,再用温火煮,煮到用筷子轻轻一点能穿透为宜。然后再把它放在铁锅里捣烂,继续熬,最后过滤其中的渣滓及硬质,阴干后切成条即可,使用时可按要求调节浓度。
这里是原料的选材,一根合适的竹子直径至少得12cm以上吧,长度约8~10米,能用的只是地起1.5米以上的一小段。一根竹掐头去尾后,至少能纵劈成6份。不过“阴干”,何为干?水分完全散失不可以,这样弹性也会丧失。如何确定“干”否,应该有一个简单的检测方法以,这里没有提及。
这里我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聚元号用竹做弓胎?据我们手头的古代资料,弓材竹为最下,做为皇家兵工厂的聚元号,原料采购应该不成问题,而且是供皇室专用,选材应该是上等才对。况且聚元号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见论文第一节语),在清入关前应该就有雏形,而且其弓延用满族弓形,那么满清入关前用的弓也是竹胎么?大量制造装备士兵的话,竹原料从何而来?从关内外运?关外有合用的竹吗?(植物分布学我比较白痴,请高手来解惑)。
再说牛筋,我没亲手砸过撕过,但有一点想法。文中说,农村可以用石碾子碾,我突然想起了手摇面条机,一般超市里买厨具的地方应该有卖,价格不过百,它的磙轮应该可以办这个。
工具篇就不一一类举了,据说上百种,文中介绍的了了无几。值得注意的是压马、弓挪子、弓枕以及钢尺。
压马,其实应该是一个压紧工具,用于涂胶后施压(这点每种胶的使用说明上都有),其实就是一个大板凳上加一个一头可以绕一个固定轴摆动的棍子,原理和铡刀相似。
弓挪子、弓枕,作者只是泛泛地说了一下使用方法,并没有明白这样做的功用。按我的分析,这两样的作用其实等同于英格兰长弓制作工序中的“驯弓”,就是使弓逐步适应大的变形量。另外,“弓挪子”和韩弓用来上弦的那个设备挺像的。
参考资料: 感谢多伊穆克同志和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