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的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个小村庄叫芦花村,12岁的雨来就住在这个村子。雨来喜欢游泳,他的游泳本领可高了。后来雨来上了夜校,在夜校里他学会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鬼子又开始扫荡,一天雨来趴炕上念识字课本,忽然听到街上咕咚咕咚有人跑,雨来把书塞在怀里往外跑,他刚迈出门槛进来一个人他抬头一看,是李大叔,随后听见鬼子呜哩哇啦地叫。李大叔忙把缸搬开,跑进洞里,小雨来忙把缸搬回原处,雨来刚到堂屋, 鬼子应闯了进来,雨来为了掩护李大叔被敌人抓住。他在敌人严行拷打下,他坚强不屈把敌人气得暴跳起来,嗷嗷地叫拉出去枪毙。这时河边响起几声枪响。
敌人走后,乡亲们来到河边寻找雨来,在芦苇丛里,水面露出一个小脑袋来向岸上说道:“鬼子走了吗?”大家高兴的叫起来“雨来没有死。” 原来枪响以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进河里,从河底游到远处,这就是小英雄雨来。
管桦 原名鲍化普,著名作家、诗人、画家。河北省丰润县人。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曾任报社记者,在军区政治部剧社工作,在东北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研究室任研究员。在冀东农村落户期间,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是全国第五、六、七、八届政协委员,曾任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主席,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会长,北京老舍研究会会长,一级作家。是中国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荆各庄的故事》《小英雄雨来》,长篇小说《将军河》及《管桦中短篇小说集》等。2002年8月17日因心脏病突然发作,在河北唐山家乡病逝,享年81岁。
中篇小说《小英雄雨来》,早在五十多年前就已被选入了全国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感染和教育了不止一代人。
提起《小英雄雨来》,作家管桦说,雨来的形象绝不是作家凭空想象的。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这其中也包括管桦本人在内。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五十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1940年,管桦离家奔赴抗日战场,长年转战南北,但浓浓的乡情,给他留下了无限的眷恋。他从小亲身经历目睹了年长他几岁的本村儿童团团长,带领一群天真无邪的儿童,站岗放哨,给八路军送鸡毛信,上树望,捕捉敌情。从军后,童年时代的情景,总是像演电影似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浮现。就这样,创作了以雨来为主人公的《雨来没有死》。这成了管桦创作生涯的开端。
初稿写成后,管桦首先请当时任鲁迅文学院研究室主任的周立波审阅。周立波被小说中主人公雨来的精神所吸引、感动,连连称赞这篇小说写得有骨头有肉,非常值得一读,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周立波鼓励并指点管桦继续写下去,要写成一部真实反映冀东人民抗日斗争的中篇或长篇小说。
《雨来没有死》这篇处女作,1948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前身——《晋察冀日报》上,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建国之初,教育部一位负责语文教科书的编审专程找到管桦,告知他《小英雄雨来》被选进了全国语文课本。从此,小英雄雨来便成了整整一个时代全国少年儿童心目中的英雄。
管桦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文革”中,小英雄雨来竟会成为他的“保护者”。那是“文革”初期,一次,冲击北京市文联的“红卫兵”要揪斗管桦。当一群脸上还带着稚气、对管桦一无所知的学生,拿着皮带朝管桦步步逼近时,其中有人问了一句:“管桦是谁?”旁边有人回答:“就是写《小英雄雨来》的那个作家。”那些学生都是学着《小英雄雨来》长大的,听了这句话,满脸杀气的孩子们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他们怎么好意思对塑造出自己童年崇拜过的偶像的人动手呢?管桦因此躲过了一劫。
风云过后,年逾古稀的管桦深知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的重要,他愈加魂牵梦萦“雨来”的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英雄精神了。管桦说:“爱国主义教育应当从娃娃抓起,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家乡都不热爱,还谈何爱国?”为了使“雨来”的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得到发扬,管桦打算在家乡的还乡河公园里建一座小英雄雨来纪念园,让新一代更多地走近英雄,学习英雄,自觉地接受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的教育熏陶。他的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唐山市委、市政府和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1998年“小英雄雨来纪念园”终于在还乡河公园落成了。
管桦在小英雄雨来纪念碑上亲笔写道:“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如今,小英雄雨来纪念园已经成为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也成了大人和孩子们经常光顾之处。在那里,会使人勾起一段历史的回忆,仰望雨来塑像,曾经读着雨来的故事长大的人们和正在学着雨来的故事成长的孩子们,都常常会重温《小英雄雨来》中那句不止激励过一代人的名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
中国抗日战争(1937—1945) 中国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并以此为起点,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中国各族人民从此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斗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东北建立伪“满洲国”。1932年制造上海“一二八事变”,1933年侵占山海关和热河,并不断挑衅。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划芦沟桥事变,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全面抗战开始。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武装进入沦陷区,开辟敌后根据地,积极进行对敌作战,抗击侵华日军。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东北,迅速粉碎了关东军,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递交投降书,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这场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但日军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华民族空前团结的民族精神,经过8年浴血奋战,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取得了第一场反侵略战争的彻底胜利,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抗日儿童团 1937年至1945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下的许多抗日根据地都成立了抗日儿童团的组织。
抗日儿童团员们在青年救国会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国斗争,他们同抗日军民一道,广泛参加各种抗日活动,十分活跃。抗日儿童团的任务是:宣传大家打日本;侦察敌情抓汉奸;站岗放哨送书信;尊敬抗战官和兵;帮助军属来做事;学习生产不稍停。从东北的黑土地到晋西北的黄土高原,从苏北地区到陕甘宁边区,到处活跃着抗日儿童团员们的身影。
到1940年,陕甘宁边区有7万儿童团员,苏北解放区有18万少年队和儿童团员,华北抗日根据地有60万儿童团员,他们是当时抗日儿童团的主力。
其中,最为活跃和出色的是晋察冀边区的儿童团,他们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利用自己年纪小,不被注意的特点,深入敌后,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晋冀一带,直到现在仍流传着小英雄王二小把日本鬼子引进八路军包围圈的故事。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还开展了“五不运动”:不给敌人带路;不给敌人送信;不吃敌人的糖;不念敌人的书:不告诉敌人藏粮的地方。
有关抗日儿童团员的故事《小英雄雨来的故事》《二小放牛郎》《查路条》《小兵张嘎》《鸡毛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