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哲学问题~~~~高手请进!!!
1)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2)有用的就是真理吗?
3)静止是相对的,因而就毫无意义吗?
4)真理即是真理,为何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说?
5)马哲所谓的哲学 基本问题是什么?
6)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有何现实意义?
7)哲学与具体科学有何现实意义?
8)何谓真理的绝对性,何谓相对性?
9)该怎样对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
1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何意义?
11)何为感性认识,何为理性认识?
12)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参考答案:1.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判断新旧事物应以此为依据,而不能以时间前后为依据。新出现的事物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新事物,一种是旧事物的再现或“复辟”。
区分两者的根本出路在于标志是看其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性,是否符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不能把一切新出现的事物统称为新事物。
2.真理的价值性与真理的客观性的关系
①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②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任何主观随意想像的成分。
③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④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也就是说,真理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是客观真理,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用真理指导实践,可以实现既定的目的。另外,真理的价值性还表现在它是主体能力的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的必要条件。人掌握得真理愈多,能力愈强。
3.哲学上讲的静止指的是两种情形:一是指事物之间的空间位置保持不变;二是指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静止不是绝对的不运动,不是完全的静止,而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因而,静止是相对的。
4.首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们的认识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其次,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差别的认识是否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由实践来检验。因此,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定客观真理。
5.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6.现代意义:根据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学领域物质这个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人所承认,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坚持物质第一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的一般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时空是不可分割的。在时空中运动着的物质表现出无限多样的形态。人类对物质的认识和改造是无穷尽的。现代自然科学关于物质形态、结构和属性的研究,极大地深化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具体说就是在方法论上我们能够以此为工具把握事物的本质,在世界观上我们树立一个物质性的科学的世界观。
7.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它们的区别是:
哲学以世界的整体及其与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揭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规律;具体科学以世界的某个领域为研究对象,揭示该领域的特殊规律。
它们的联系是: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作用。
8.真理的绝对性亦称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亦称相对真理。
9.对待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是一条实现中国繁荣富强和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正确道路。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国。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1.感性认识,指的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官与对象的接触获得的对象的外部现象关系的认识。所谓理性认识,指的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把握关于对象的内部本质关系的认识。
12.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命题。包括两层含义: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物质决定意识表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载体,意识的内容源于客观事物。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表明,首先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两个方面不可分割。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地位不同,不能把它们并列起来,等量齐观。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一原理在方法论上的要求是:处理好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号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简析: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
物质文明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就没有物质基础;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因此要坚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去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从哲学角度分析:
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正是对我国面临入世的机遇和挑战,国企改革面临的深层次矛盾,我国“三农”的实际问题作出的正确决策。同时也必定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正确意识的推动作用原理。要求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实际出发体现了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作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因此我们必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社会乃至联系全球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国企改革,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是政府职能的转变等等,孤立地进行都是难以成功的。
同时改革更是荡涤社会及人们思想深处的革命,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立足于制度、体制、管理、技术的全方位创新,也体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辨证统一的原理以及发展的观点。
主、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国企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农村工作中心任务的确立说明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体制的创新、形成有效的农业管理体制等又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因此也要恰当地处理好。
体现了内外因辨证关系的原理,入世给我们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都是外因,我们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继续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