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卫星城有哪些?
发展卫星城是北京城市建设的需要,卫星城作为北京郊区城市化的龙头,既要分担市区的相应功能,吸引市区人口向卫星城转移,缓解市区人口压力;又要承担本地区综合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经过数年的发展,北京的卫星城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渐渐突显。专家认为,北京5大重点卫星城,即良乡、通州、顺义、昌平、黄村的发展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卫星城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能有效吸引市区人口,缓解市区人口压力;二是各个卫星城发展不平衡。因此要充分发挥卫星城的功能,提高卫星城的吸引能力,就要加强对卫星城的规划和管理,解决交通问题,不断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
50年规划之梦
在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再次提出,要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等4个卫星城。并于1984年出台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
这项只有22个条款、不到2000字的《暂行规定》,开始以税收激励、财政补贴等形式,利诱各类企业迁入卫星城。但似乎并没有达到理想中的效果,卫星城计划依然只停留在纸面上。
之后,由于市区迅速膨胀,到1993年,在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文件中,第三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包括昌平、顺义、通县、怀柔、平谷在内的14个卫星城。
又过了十年,在2004年,市政府在工作报告中提出,将确定“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空间新格局。在未来几年,建设若干个适合50万以上人口居住、就业的新型城市。
这些当初规划的卫星城,正在逐渐分担主城区的功能,区域中心的辐射力在加大,教育、卫生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不过,在一些城市发展研究专家眼里,它们还只能算“准卫星城”。
------------------------------------------------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卫星城的思想就被引用到北京的城市规划中,而北京市明确提出要建设卫星城则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当时,随着北京市区人口规模的膨胀以及远郊区县经济的发展,建设卫星城成为北京城市发展的需要。1982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要重点建设燕化、通县、黄村、昌平四个卫星城;1984年,《北京市加快卫星城建设的几项暂行规定》出台;1993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中明确提出北京市要建设十四个卫星城,即通州、亦庄、黄村、良乡、房山(含燕山)、长辛店、门城、沙河、昌平(含南口、捻头)、延庆、怀柔(含桥梓、庙城)、密云、平谷和顺义(含牛栏山、马坡);2001年《北京市“十五”时期城市化发展规划》对北京市十四个卫星城的功能定位及发展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卫星城的发展要为分担市区功能和带动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选择了区位条件相对优越、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通州、昌平、亦庄、黄村、良乡、顺义六个卫星城进行重点开发建设。
下面的参考资料的链接,说的更详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