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科夫斯基生于什么时代? 柴科夫斯基的生活背景是怎样的?……
关与柴科夫斯基作"如歌的行板时的年代,生活背景的资料!!!!!!!!!!!!!!!
急!!!!!!!!!!!急!!!!!!!!!!!!!!1急!!!!!!!!!!!急!!!!!!!!!!!!!!!!!!!!急!!!!!!!!!!!急!!!!!!!!!!!!!急!!!!!!!!!!!!啊!!!!!!!!!!!!!!!!!!!!!
拜托啊!!!!!!!!!!!!!!!!!!!!!!!!!!!!!谢谢!!!!!!!!!!!!!!!!!!!!!!!!!啊!!!!!!!!!!!!!!!!!!!!!!!!!
参考答案:帮你在网上搜到的~~~~
《如歌的行板》创作于1871年,他将偶然听到的一个泥水匠哼唱的一首叫做《凡尼亚坐在沙发上》的民歌写入他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而《D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正因有这个杰出的乐章,才特别受到世人的钟爱。优秀的音乐能够净化人类的心灵,《如歌的行板》就是这样的音乐...
创作背景:
1869年,29岁的青年柴科夫斯基住在他妹妹的家里。他正在写作歌剧《女水神》的管弦乐总谱,一天忽然听到窗外粉刷墙壁的泥水匠哼唱的一支民歌,柴科夫斯基立即被这支淳朴优美而又婉转凄恻的民歌吸引住了。第二天,他找到了唱歌的匠人,把民歌记录下来,配上和声,收进了他在这一年中编成的《俄罗斯民歌五十首》
两年以后,他在写作《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时候,又用这首民歌做为第二乐章的主题,这第二乐章就叫“如歌的行板”。1877年初,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来到莫斯科。当时柴科夫斯基所在的莫斯科音乐学院举行了一次音乐晚会招待托尔斯泰,其中有一个节目,就是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托尔斯泰听到第二乐章时,感动得泪流满面,说:“我已接触到苦难人民的灵魂的深处。”柴科夫斯基看到这情景,心中十分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在我以作曲家自许的一生中,至今还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满足和感动。
乐曲赏析:
全曲由两个主题交替反复而成。第一主题就是前述的那首优雅的民谣曲调,虽由二拍与三拍混合作成,但毫无雕琢的痕迹。在幽静的切分音过门后,引出第二主题,这一曲调的感情较为激昂,钢琴伴奏以固执的同一音型连续着,却并不给人以单调的感觉。此后又回到高八度的第一主题,然后又反复第二主题,但存在变化。 乐曲的结尾是第一主题的片断,有如痛苦的啜泣。 这首曲子充分展示了柴科夫斯基的忧郁和富有同情心,有人甚至认为《如歌的行板》就是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道:“如果夜阑人静,你聆听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你也许能够再次落下你青年时代落过的泪水。只要还在人间,你就不会完全麻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