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农家乐
武汉哪有农家乐啊?大概什么价位啊?
参考答案:眼下,城里人到郊外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赏农家景、购农家物、亲农家乐,正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度假休闲方式。由此产生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便深受人们的欢迎,而其中暴露的问题,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
城乡“农家乐”
情趣各不同
鱼丸,是湖区“农家乐”的主打品牌。在汤逊湖美食鱼丸一条街,某酒楼老板樊仁灯说:“刚从湖里捞起来的鱼,现杀现做,鱼丸新鲜得很。”在这条不到100米长的小街上,集中了43家鱼丸店。华灯初上时,慕名而来的客人总是络绎不绝。
樊仁灯说,城里人来这里,吃喝玩乐“一条龙”:可以湖边垂钓、游泳,体验渔家生活;还可以放烟花燃爆竹;每家店里都备有客房,供人们小住。
武汉市农业局生态农业园主任曹冬发介绍,近年来,依托景区和旅游线路而兴起的“农家乐”有590多家,主要分布在武汉市郊。在黄陂、江夏、蔡甸等边远城区,“农家乐”更是形成气候,各有特色。
在城区,也有一些颇具特色的“农家乐”。位于江岸区竹叶山金桥大道旁的奥华自然味农家菜馆主打知青文化品牌。屋顶的大喇叭连续播放《东方红》、《南泥湾》等革命歌曲;门口草坪上摆放着犁、耙、石磨、风车等农具;室内张贴着知青上山下乡的照片、宣传画等;每天傍晚,大堂里还会放映《地道战》、《洪湖赤卫队》等革命电影,再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据统计,目前武汉市的“农家乐”有从业人员1.5万人,2004年,共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44亿元。据估算,从事“农家乐”的农民户每年可获纯利1.5万—3万元,规模稍大的“农家乐”,年均可获利5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特色少和谐
漏缺亟待补
“农家乐”发展红火,乐了农民,乐了游客。但记者采访发现,这些“农家乐”经营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地方。
武汉一旅行社经理说:“‘农家乐’目前还无法在短期内与公司化运作的旅游中间商联姻。”虽然旅行社很早就有意推动这项旅游产品,但效果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农家乐”多数处于无序状态,没有纳入正规轨道,如无法提供住宿、餐饮发票,也没有让利和佣金等,调动不了旅行社的积极性。
在采访中,一些游客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很难享受到理想的“农家乐”度假之旅。究其原因,主要是“农家乐”的业主大多是当地农民,市场经营意识较薄弱;多数农家饭庄配套设施不健全,如没有专门的保安人员和保卫制度等;有的农户因自家种养的蔬菜、家禽不足,使得市场上的鸡鸭鱼肉也上了“农家菜”餐桌,本应有的“原汁原味”的“农家乐”渐渐褪了色。
武汉市农业局生态农业园主任曹冬发认为,武汉市“农家乐”尚属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经营规模较小,接待能力有限,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
如这些“农家乐”没有经过统一规划,分布散乱,存在乱开发、乱建设现象;整体卫生状况也不容乐观,环保措施实施不到位;管理上也有一些漏洞,部分“农家乐”的从业人员服务不够规范,少数经营户存在着一些不良经营行为等,这些无疑给发展势头良好的“农家乐”带来了负面影响。
为规范管理,武汉市近期成立了由农业局牵头的“乡村休闲游”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农家乐”的规划、引导和扶持。优先将“农家乐”纳入农村改水改厕计划;对骨干旅游农业景点景区沿线的乡村,优先纳入“家园建设行动计划”试点,整体实施“四通四改一化”。
据介绍,目前武汉市正着手对这些“农家乐”进行摸底调查,并将组织成立“农家乐”协会,通过行业内部管理和自律,引导“农家乐”经营逐步走向规范,制定《武汉市农家乐旅游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对“农家乐”实行星级评定。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还将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服务质量与水平。